中心介紹
背景簡述
台灣為四面環海之海島國家,具洋流交會而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從而吸引眾多種類的鯨豚棲息。現今全球的鯨豚種類公認有93種,在台灣周遭海域目擊與擱淺之個體種類計有33種,從小型鯨豚寬脊露脊鼠海豚至全球最大型哺乳類動物藍鯨皆有現蹤。早期鯨豚於台灣被視作一種漁業資源並對其獵捕之。現今台灣則以賞鯨觀光盛行進而間接促進了民眾對鯨豚保育的目光,使民眾對鯨豚等野生動物保育意識逐漸提升。
為加強推動海洋哺乳動物之保育工作與增強民間對海洋保育意識,林務局於民國7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鯨目所有動物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爾後於民國85年在林務局支持下成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TCSN, Taiwan Cetacean Stranding Network),開始系統性的進行國內鯨豚擱淺處理相關業務。近年在海洋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會)成立後,其所屬之海洋保育主管機關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於民國108年整合既有資源,催生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簡稱海保救援網,Marine Animal Rescue Network, MARN),提供國內處理鯨豚擱淺案件的平台,且持續集結國內海洋動物專家學者、各大專院校和民間團體進行鯨豚資源相關調查及研究工作,其中不乏鯨豚擱淺救援與後續事項處理。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的成立
民國82年5月,本校生物系王建平老師首次進行由台南市政府委託之死亡擱淺海豚解剖。死亡擱淺鯨豚解剖研究持續至民國89年時,由王建平教授自主成立「台江鯨豚救援小組」,並陸續設立專門針對擱淺鯨豚進行活體救援用的救援池與相關維生設備,於台南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鹽田生態文化村進行活體鯨豚救援復健。民國98年,時任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協助下,本校正式申請設立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鯨豚中心),並成為台灣南部主要的鯨豚救援和教學基地。民國102年,鯨豚中心建物落成,中心位址坐落於鄰近四草救援站的成大安南校區內,提供鯨豚擱淺相關任務及環境教育更完善的量能。在民國107年海洋委員會成立後,正式將所有海洋生物保育業務整合並轉移到海洋保育署,成大鯨豚中心仍繼續負責執行南台灣至東岸的鯨豚救援任務,並推動海洋環境的保育教育宣導。
鯨豚中心的設立,以維護海洋生物與鯨豚永續經營之研究、教學與服務工作。推動並落實保育研究及永續經營兩大目標,除提供海洋生物及鯨豚保育實際政策執行之協助,並針對國家保育政策提供建議。鯨豚中心由民國82年至今30年來與農委會林務局、海委會海保署、海巡署、地方縣市政府甚至民間機構等配合密切,總不遺餘力於第一線即時的參與鯨豚擱淺救援,無論是活體或死亡擱淺案件之現場應對處理、搶救、運送,或是與後續醫療復健、野放等任務,在無數次救援案件中,成大鯨豚中心不停累積經驗與改進,建立並持續精進擱淺救援的SOP、完善救援設備與場所、培訓鯨豚救援志工,積累能隨時面對突發情況的量能。鯨豚中心在進行鯨豚救傷業務外亦奉獻心力於海洋保育教育,其包含了宣導正確的鯨豚救援與海洋保育意識,使大眾也能一同參與並促進與提升海洋生態保育,期望達到永續海洋的目標。在鯨豚保育與研究領域中,同時也和國內外各大研究單位密切的合作,積極提升海洋生態保育相關技能、研究人才培育及教育推廣工作,持續增加救援與環境教育的能量。